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卢沉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和而不同通变则久——卢沉先生的艺术观与学术观

2014-01-21 09:15:11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韩国榛 
A-A+

  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或学者,在艺术或学术实践中,都无法回避一个矛盾,即传统的继承与当代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存在价值,就是在当时的历史局限中,实现变革,突破这个矛盾。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就是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与学者们,突破历史局限的成果汇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在改发革开放的帷幕拉开之际,对于负载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改革而言,还必然面对专业群体中固守的文化观念的惯性,以及长期****造成的思维定式形成的巨大阻力,举步维艰。面对中国画向何处去的现实。没有开放的心态,便在困惑中徘徊;没有丰厚的学术底蕴,便在茫然中却步;没有热情与胆识,便只能在冷漠中观望。即使参与其中,如果不具备宏观审视的辩证目光,也会由盲目走向偏执,肤浅的把现象当本质。或以固守前人的表现模式为“继承传统”;或以描摹西方艺术的表现模式为“现代创新”。形而上学、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陷于争论不休、僵持不下的困境之中。
  这是中国画处于走向现代的起步与转型的关头,在水墨艺术创作与全国高教中国画专业教学的现代探索中,面对机遇与挑战。卢沉先生是走在前列的最勇敢的实践者与开拓者。
  他在八十年代初的随笔《关键是思路的突破》中写道:“中国画的现代化,创造新的富有现代感的民族风格,是个艰巨而伟大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幸赶上振兴中华、百业待举、勇于革新的时代,是值得自豪的。”在他的眼中,这是民族文化的大业。自觉的使命感使他毫不迟疑地投入其中。这个信念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探索、学术思考,以及专业教学中。1990年出版的《卢沉论水墨画》,便是由他的讲稿、随笔和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摘录汇编而成的一本小册子,虽不甚起眼,却有极高的含金量。是博学与智慧的结晶。任何阅读过它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位敬业导师和开拓者的真诚与睿智。卢沉先生的艺术思想、学术思想和教学思路绝不是即兴地追求时尚,而是基于他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宏观审视和丰厚积淀,以及他长期以开放的视野,对国外视觉艺术进行关注研究,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与探索,经过慎重严密的深层思考而形成的。
  针对专业界固有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艺术观和学术观,在实践中产生的封闭与局限性。卢沉先生以开放的全方位的眼光,提出了“在现代的基础上发展”的艺术观与学术观。他说:“我说的‘现代基础’,既包括几千年的国粹和近几十年来中西结合的‘新国画’,也包括全人类业已创造的文化财富,包括那些我们正在接触、学习、研究还不太理解的东西。”“我赞成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纵的继承也要,横的移植也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归根结底,无论古今中西,要为我所用。”
  中国画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奏效,专业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他认为中国画专业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严重缺陷,应引起足够地重视,必须通过改革实践拨乱反正。他不但旗帜鲜明、直言不讳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中,倡导现代教学观念,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互动的,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专业学习空间。他率先在工作室开设的《书法篆刻》、《形式分析》、《水墨构成》、《技巧与制作》等专业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在中国画艺术实践和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满足于对传统表现模式皮相传承的现象。卢沉先生精辟地指出:“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无数创造的环连成传统的链。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就是将来的传统。传统的代表是一大群伟大的革新者,而不是因循守旧者。”“创造,离不开传统。创造不能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只有傻瓜才拒绝向传统学习。学习就是继承。但不能说学习是为了继承,继承本身不是目的。学习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造。”“首先要吃透传统。”“要找到民族灵魂。”“继承什么呢?能继承的只能是创造精神,以及在今天还富有生命力的审美理想。”同时,他认为水墨艺术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不能仅局限于文人画,必须把目光投向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在审美内涵与语言表现力方面的优秀传统,是绝不能忽视的。“什么是民族化——民族感情、乡情。国画的革命在于面向我们民族的民间传统,吸收营养。”
  他以深邃的学术眼光,探索水墨艺术语言的本质要素,提出要“重新认识传统”。指出当时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要缺陷。“传统也没有认真地吃透。”“书法教学并没有纳入正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传统绘画本身,对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形式构成也缺乏科学的分析研究。因此,对传统的学习难免流于低层次的模仿、复制式的临摹。”并从现代教育观念和艺术心理学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弊端,“中国画长期陈陈相因的关键,在于学画强调从临摹入手,而不强调个性,这是舍本求末。”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特异宝库,在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审美趣味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它的地位好比是人的心脏,极其重要,可以说不懂书法就无法欣赏中国画。”书法入画“最富有民族特色”。又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向来注意构成”,“非常重视形式法则、笔墨效应的研究,凡大师都有很强的构成意识。”他的这些观点,为传统艺术教育的深化,打开了新思路。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原因,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长期影响着中国的美术教育。在造型训练中,崇尚写实,迷信与重视素描写生训练;排斥变形,视变形为‘丑化’,是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颓废艺术的重要标识。同样原因,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形式教学,也长期处于被取缔状态。卢沉先生对此提出质疑。“我们进行严格的造型训练,目的是为了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想,不在模仿自然形态。基本功扎实的主要标识应是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路子宽,思路开阔。”“我是主张变形,但是反对变形的滥用。变形,说白了就是艺术处理,允许夸张取舍,变自然形态为艺术形态。”“夸张、变形,本来是造型艺术中常用的手法,并非西方现代艺术特有的现象,更不是漫画的‘专利’。”“中国传统绘画有很明确的创造意识。不认为模仿自然是艺术的宗旨。在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中,变形手法大量运用。五代贯休,南宋梁楷,明末陈老莲,都是人物变形处理的能手。可以说,没有变形就没有中国画。”对于专业教学从未开设形式课的不正常状态,他以形象的比喻,指出其危害的严重性:“像个肢体不健全的人,训练写生能力这条腿特别粗大,研究形式法则这条腿特别细小,几乎没有。”“知识结构的片面,忽视艺术直觉对形式敏感性的培养,忽视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艺术事业的提高和发展。”
  由于****的余毒尚未肃清,当时的人们仍普遍将西方现代艺术视为“洪水猛兽”。长期研究中外艺术理论和艺术状态的卢沉先生,并不简单的一概而论。他认为“闭关自守的政策无论对整个国家,对艺术发展都是不利的。有这样一种论调,西方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是先进的,可以学习;而文化艺术是腐朽的、没落的,没有什么可学的。我觉得,一笔抹杀西方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创造和贡献,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西方现代艺术有它混乱、怪诞、以至**、腐朽的一面,甚至也有某些艺术骗子。但是,不可否认,西方自印象派之后,艺术思潮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流派。对这一种艺术现象,必须予以重视,加以研究,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促进我们的艺术发展。”“中西绘画虽然面目各异,工具不同,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西方现代艺术,也曾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有些艺术主张与中国的写意画非常相似。”“‘杂交优势’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样也体现在中外艺术发展史中。”“传统古老的中国画,需要新的营养,新的血液来促进新陈代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赞成土洋结合,努力吸收西方艺术的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大交流中使中国画现代化,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卢沉先生对民族,对传统,具有充分的自尊与自信,他说:“一个伟大的传统是消灭不了的。”“中华民族有消化一切人类优秀文化的海量。”“走自己的路,创造非古非洋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任何古人洋人所不能替代的。”卢沉先生的艺术观和学术观,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画走向现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天与未来中国画的探索实践仍具有启迪意义。
  卢沉先生吞吐古今涉猎中外的深厚学术底蕴,使他的选择,必然与时代精神合拍。他的艺术观与学术观体现的思辩精神,正是“和而不同”与“通变则久”的中国传统哲理。
  “和而不同”,就是任何事物应以开放的态势包容新的外来因素,在生命运动的吐故纳新状态中达到和谐的完美境界。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必须在不断汲取新的外来因素的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失去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力。“和而不同”是实现生命延伸的保障机制。
  “通变则久”,指一切事物的生命状态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与过去的联系是‘通’;不同于过去的今天是‘变’;‘久’则是指生命力未来的持续状态。变则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化就没有发展,没有未来,不可能持久。
  “和而不同”与“通变则久”是一切事物生命运动的辩证法。为了“通变则久”,必须“和而不同”;只有“和而不同”,方能“通变则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体现“和而不同”与“通变则久”哲理精神的最好见证。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人类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的重要原因。
  卢沉先生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对传统,对民族遗产,只强调继承是不够的,这多少带点‘守住家业’的意味。我们要提倡创业精神。好子孙不会满足于守住家业,靠祖宗的荫德,只会变卖家产,不能用自己的能力扩大家业的那是不肖子孙。”“伟大的民族传统,靠创造产生,也只有靠创造来丰富、发展。”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卢沉先生的治学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限于中国画走向现代的探索,也必然对具有深厚积淀的其它传统艺术门类走向现代的探索,产生启迪与影响。

2004年2月9日于帥府园居室

  注:文中引言,均引自《卢沉论水墨画》。
  “和而不同”引自孔子《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通变则久”引自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3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卢沉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